低頭族眼球脹、頭皮麻只是小毛病嗎?

serious ethnic student using tablet on bench

過去有一則新聞報導提到,一位50歲的業務員感覺眼球脹,頭皮後方麻麻、 痛痛、癢癢的,甚至只要一咳嗽,就立刻後腦勺刺痛 。很多人可能會誤以為,這些症狀只是姿勢不正確,卻不知有可能已經患了「 頭夾肌症候群」。其實不只頭夾肌, 連胸鎖乳突肌也會受影響。因為肌膜拉得很緊,導致頭痛、睡不好、 甚至噁心、嘔吐。

「頭夾肌」是頸背的深層肌肉,位置在第七頸椎到第三胸椎, 會連結到頭顱後方。與頭痛不同的是,最痛的地方在後頸靠近耳朵的 下方,而非頭頂或額頭。因為撐的地方最用力,會向上延伸, 甚至向下延伸。

頭夾肌一旦發炎,會類似偏頭痛,但如果只是吃頭痛藥, 非但不會舒緩,還會延伸到肩膀,甚至手也抬不起來,很像腦中風。

「頭夾肌症候群」過去通常集中在椎間盤突出的患者,但現在更常發生在長時間低頭的族群,例如用電腦、平板、手機等的人。

解決方法,除了按摩外,麻醉科的做法是在風池穴打麻藥、 肌肉鬆弛劑及類固醇來解除疼痛,不過這並不是根本之道,只是達到舒緩功效。

事前預防絕對重要,林名育醫師真心建議長時間低頭的族群,每隔40 分鐘要休息10分鐘,改變姿勢、簡單動一動,以免「頭夾肌症候群」找上門。

從中西醫學角度來看, 頭部後方指的是枕骨下緣的上項線, 正當頭與頸椎交界處。常見的是老年人頸椎的退化,創傷、落枕、 頸性血壓異常、頸椎後韌帶鈣化,少見的是頸椎化膿性感染、 環樞追脫位等,所涉肌肉不只是頭夾肌而已,而由於現代低頭族日益常見,因此所造成的頸部痠痛案例也越來越多,值得大家的小心和注意。

除了頸椎骨的問題外,後頭部的肌及韌帶緊張最常造成頸部痠痛,西醫的肌肉鬆弛劑及類固醇、麻醉劑毫無疑問可以暫時緩解症狀,正如中醫的按摩、熱敷、刮痧、針灸一樣,無論選擇什麼治療方式,小病症也要重視,找出原因徹底治療,一勞永逸,才能常保健康長久。

圖片來源: pexles